作者: 劉四紅 董晗萱
人民幣匯率從7.3到破“7”、金價幾番突破曆史新高、債牛行情不停歇……2024年的金融市場依舊波動起伏。而震蕩的外在表現下,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始終未變,金融活動從嚴監管的底色明晰。
2024年的金融市場呈現怎樣的特征?2025年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圍繞貨幣政策、金融市場以及金融監管等,北京商報記者梳理2024年金融領域十大關鍵詞。
關鍵詞一:貨幣政策
轉向適度寬鬆
兩次降準共1個百分點、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開展國債買賣操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總體來看,2024年人民銀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有力有效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在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同時,人民銀行著力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加快向價格型演進。進一步加強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基準利率地位,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創設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工具,增強1年以內的流動性跨期調節能力,並收窄利率走廊寬度,進一步提升政策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推動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更加穩固;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12月11日—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了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至此我國貨幣政策基調時隔多年從“穩健”再度轉變為“適度寬鬆”。
“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實施作出部署。在“適度寬鬆”的路徑下,展望2025年,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等,成為必然趨勢。
在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明年的貨幣政策操作將繼續沿著“量—價—結構—風險”四條脈絡展開。降準仍有空間、降息將擇機展開,此外,定向支持力度將會繼續加大,預計人民銀行還將通過加大支持力度或優化工具創新等方式,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債務、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範與化解。
關鍵詞二:“五篇大文章”
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則是踐行之年,“五篇大文章”成為金融業持續發力的重要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具體來看,科技金融方麵,人民銀行、科技部等七部門《關於紮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落地見效;綠色金融方麵,碳減排等支持工具精準發力,綠色債券市場迅速發展;落實落細金融支持民營經濟舉措、明確普惠信貸工作總體目標等,讓普惠金融有了更好抓手;養老金融方麵,有序推進特定養老儲蓄、養老理財、商業養老金等業務試點發展,延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政策實施期限,加大公募基金養老產品供給;加快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數字金融的發展為其他四篇“大文章”奠定良好基石。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2025年,金融機構應繼續增強主動意識和擔當意識,加快轉型創新,探索完善專營組織架構、專門風控製度、專業產品體係、專項考核機製,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科技、綠色、普惠、養老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當然,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應基於資源稟賦和自身能力。對大型金融機構而言,應統籌安排,推動五篇大文章齊頭並進、協調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應基於區域、行業、客戶的特點和需求,有的放矢,聚焦重點。而無論是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都應該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賦能金融,夯實數字金融底座和能力。
關鍵詞三:降息
利率精準傳導
2024年,人民銀行的多次降息,成為穩定市場信心、支持經濟回升向好的“及時雨”。7月、9月下調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共0.3個百分點,至1.5%的曆史低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計下行35個和60個基點。由此,帶動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企業貸款利率均降至曆史最低水平,有效讓利實體經濟。
而在這背後,是逐步明晰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自年中以來,人民銀行便著力暢通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機製。
2024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論壇發表演講時提到,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製,以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在此之後,政策利率逐步與MLF等中長期調節工具脫鉤,LPR報價與7天期逆回購利率逐漸形成聯動。
“為保持適宜的利率環境,繼續降低企業與居民融資成本,降息仍有必要,”溫彬指出,但“穩匯率+穩息差”內外雙重約束再現,預計降息時點和幅度仍需相機抉擇,進一步降息需要更大的外部衝擊,且人民銀行仍需加大力度疏通利率傳導機製中的堵點,打擊資金空轉,將降息實惠真正傳遞到企業居民手中。
展望2025年,溫彬預測,新發生貸款利率預計仍處下行通道,但考慮到“規模情結”降溫、監管“穩息差”導向下自律機製管控趨嚴、資本資金等成本相對剛性等因素,利率降幅有望收窄。
關鍵詞四:存款利率
進入“1”時代
2024年以來,商業銀行淨息差延續承壓,截至三季度末下行至1.53%,創曆史新低。而隨著貨幣政策“組合拳”打出,銀行負債端壓力不小。
隨之帶來的便是存款利率下行。今年以來,以大行為首的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分別於7月、10月進行了兩輪,調整後,國有大行長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邁入“1”時代。大行領頭,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等陸續跟進,行業整體降息節奏明顯加快。
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調整存款利率有助於緩解淨息差壓力,為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空間;從趨勢看,後續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更多取決於存款市場供求狀況,各類型、各家銀行自身資產負債、淨息差壓力及經營等方麵情況。
另一方麵,監管的出手進一步推動銀行負債成本下降,提升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製叫停“手工補息”;11月29日,發布《關於優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和《關於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自律倡議》,分別提出將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以及對各類存款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
溫彬表示,一方麵在一係列貨幣政策框架演進和存款利率調控政策的影響下,存款掛牌利率、對公存款利率和非銀同業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均有所提升,2025年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力下,存款利率有望緊跟政策利率下行。同時,隨著對公存款和非銀同業存款的結構在自律機製管控下持續優化,以及定期存款陸續到期重定價,銀行負債成本壓力有望緩解。
關鍵詞五:人民幣匯率
雙向波動
2024年的人民幣匯率跨越數道關口。整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受到美元指數震蕩的影響較為明顯,但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
上半年,在美元指數震蕩走強、中美利差走闊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承受了較大的外部貶值壓力,來到7.28附近;7月起至9月末,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美元走弱,同時國內一攬子政策提振市場信心,人民幣一度升破7.0關口。再到四季度,隨著美國大選的戲劇化演繹,“特朗普交易”盛行,人民幣再次承壓,跌至7.30關口。截至12月30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分別報7.2993、7.3133。
不過,在多名分析人士看來,美元指數較大幅波動必然會帶動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但美國政治走向等“外因”並非人民幣走勢的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韌性較強、積極政策逐步落地、逆周期調節效果顯現,同時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仍有堅實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中,“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也被重點提及。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強調,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匯價要保持基本不變,而是指CFETS等三大一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基本穩定,並與經濟基本麵變化相適應。此外,如果未來出現人民幣匯率背離基本麵的急漲急跌情況,監管層各類穩匯市工具會及時出手。曆史表明,這些政策工具能夠起到有效引導市場預期、防範匯率超調風險的效果。
關鍵詞六:黃金
長時間易漲難跌
2024年,黃金市場一路攀升,主要的拉升時間在3月、4月和9月、10月。自3月以來,國際金價勢如破竹,頻頻刷新紀錄;金店內的黃金首飾、金條價格跟隨國際市場變動日日更新,甚至超過800元/克大關;黃金主題基金表現亦不甘示弱,緊跟金價上漲步伐,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
從數據表現來看,不管是COMEX黃金期貨還是現貨黃金,均在10月底屢創曆史新高,價格分別突破2801美元/盎司、2790美元/盎司,截至12月30日,現貨黃金最新價格報2615美元/盎司,跌幅0.22%,COMEX黃金期貨跌0.29%,報2624美元/盎司,雖然價格有所回調,但仍處於曆史高位。
2024年,全球黃金市場整體表現亮眼,各國央行對黃金的需求顯著增加,成為推動金價上漲的主要動力之一。這表明各國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更傾向於將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另外,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也使得黃金的避險屬性更加突出,促使投資者將資金轉向黃金,以對衝風險。
展望2025年,市場普遍預測,地緣政治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仍可能繼續對金價產生影響。盡管高金價給零售消費需求帶來壓力,但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或將延續。正如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提及,隨著未來整個美國的財政赤字比率進一步提升,發行國債進一步增加,仍然有利於黃金價格的上漲。王青也指出,未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出現新變化,國際金價有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易漲難跌。
關鍵詞七:債市
債牛格局延續
債市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走勢和變化同樣備受關注。
2024年以來,債牛格局延續,截至12月表現來看,1Y、10Y和30Y國債利率分別較年初大幅下行,最低點已分別觸及0.98%、1.70%和1.95%,進入“1%”時代。
觀察年內走勢來看,年初以來,在流動性充裕、機構欠配、市場一致性預期濃厚等拉動下,債市利率快速下行。4月初至8月中旬,債市利率下行放緩。一方麵是央行多次向市場提示長端利率風險,並適當收緊了7天逆回購投放;另一方麵也宣布開展“借入賣出”國債操作,並與交易商協會共同查處交易違規行為,擾動了債市做多情緒。但在基本麵表現、政策利率下調以及A股低迷等疊加影響下,利率下行態勢未改。
9月24日一攬子政策出台後,債市利率迎來階段性反彈,直至11月中下旬,利率再度順暢下行。期間,自律機製發布倡議加大對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的管控,市場形成銀行負債成本降低和高收益資產減少的一致預期,進一步拉低債市利率。
溫彬指出,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指向2025年流動性整體無虞、降準降息確定性較大,債市搶跑定價,利率下行速度進一步加快。展望2025年,債市利率下行邏輯仍在,但基本麵對債市的有利程度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率過快下行下,12月央行約談部分交易激進的金融機構,提出要密切關注自身利率風險等風險狀況,提高投研能力,加強債券投資穩健性,依法合規開展投資交易。同時,嚴厲查處涉嫌出借賬戶、擾亂市場價格、利益輸送、內控缺失等違規行為,後續將保持常態化的執法檢查,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溫彬預測,2025年,監管的適時引導仍會持續,給機構的一致做多情緒降溫。此外,受債券投資監管指標約束,銀行機構的買債規模也會受到一定限製,債券流轉時若非銀買盤力量有限,則存在供需不匹配加大風險,不排除債市利率會階段性快速反轉上行。
關鍵詞八:房地產金融
存量房貸向新增“看齊”
回顧2024年房地產市場,可謂政策與利好不斷。
其中最為震懾市場的,當屬9月24日央行等三部門明確將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引導商業銀行將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發房貸利率附近,預計平均降幅大約在0.5個百分點左右;9月29日央行再發公告,明確存量房貸利率重定價周期和加點值可進行協商;10月25日,多家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利率進行批量集中調整。不少購房者感慨,“一覺醒來,每月房貸少還近千元。房貸利率已經下調,還款壓力減輕”。
2024年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工作,影響麵廣、減負力度大,有效降低了購房者月供成本。此類政策和首付比例下降、房貸利率下調、減稅政策等互相配合,成為四季度成交量回升、市場信心回升的重要支撐。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此次政策調整,一是有效防範化解房貸領域風險。存量房貸利率下調促使新老房貸利差縮小,提前還貸現象因此明顯減少,銀行貸款業務更加穩定。二是提高了居民家庭的消費能力,對於提振內需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4年,不管是房地產開發貸還是個人住房貸款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個人房貸企穩回升,數據顯示,今年10月個人房貸發放量超過4000億元,提前還款金額減少,提前還款額占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的比重明顯低於8月政策出台前。另外,房地產市場也呈現積極變化,市場交易邊際改善,1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麵積同比增速近一年半以來首次轉正,12月以來成交依舊相對活躍,房地產市場和居民信心進一步恢複。
展望2025年,業內普遍認為,在穩增長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預計房地產市場將逐步回穩。貨幣政策適度寬鬆,有望進一步引導房貸利率下行,繼續降低居民購房成本,促進購房需求釋放。另外,各項政策促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也有助於修複居民收入預期,進而改善房地產市場預期。
關鍵詞九:金融開放
境內外市場聯動加深
2024年,中國金融業持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表現在,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積極推動股票、債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雙向開放。⠀
境外投資者參與度提升,隨著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製的完善,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參與度顯著提高。截至2024年11月,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12個月增持間市場債券,創下曆史新高。
此外,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曆程中,從產品創新到互聯互通,也見證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深化。例如,滬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等機製的建立,促進了境內外市場的聯動。
展望後續,金融開放仍將繼續深化,正如近期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定調,將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堅定不移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幣合作,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2025年,各種“灰犀牛”“黑天鵝”風險交織疊加,不可避免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麵對相關外部挑戰和衝擊,在“把自己的事做好”、擴大內需的同時,也需要在外資、外貿領域作出前瞻性和針對性調整和應對。
關鍵詞十:金融監管
央地協同完善“長牙帶刺”機製
延續往年特征,2024年金融業仍然持續著強監管態勢。
年內銀行、保險、基金券商、支付等金融行業的各項垂直賽道迎來重磅新規,對優化支付、金融數據、銀行結算、住房貸款等多個熱門領域進行規範與部署,總體來看,監管製度不斷完善,在重點領域金融風險防控、阻斷金融風險傳染方麵成效顯著。
堅決整治各種金融亂象,2024年監管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依舊“零容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證監係統查辦相關案件逾700件,涉及財務造假、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多種類型的違法違規行為,罰沒款金額超過去年全年。
另外,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建立銀行間市場常態化監測摸排和行政執法機製。對摸排出的涉嫌違法違規交易線索,後續將繼續開展核查,並根據核查情況開展立案調查和處罰。
另在第三方支付行業,同樣大額罰單頻現,年內被罰沒金額也已超2.3億元。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當前金融行業監管仍處於高壓態勢,合規治理與交易安全不容忽視。對於高發的違規問題,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合規建設,規範經營行為。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央地協同合力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在專家看來,央地協同有助於明確各機構監管責任,完善金融監管的“長牙帶刺”機製、責任歸屬認領,是構建新型金融監管體係的重要著力點。
後續,可推動央地合作、部門合作,推進聯合執法,對違法行為形成震懾之勢,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通過加強執法司法協作,凝聚維護金融安全工作合力,更好地服務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強跨境司法合作,在國際上共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確保金融犯罪無處可逃。